发布时间:2019-05-12 作者:admin
在我们深受雾霾、全球气候变暖等灾难性天气祸害的时候,资源丰富、清洁、可再生能源显得弥足珍贵。
在人们渴求的目光中,绿色地热能破土而出“神秘”走来,在11月26日长沙全国第二届地热资源年会上,每位专家、学者都怀揣着一个蒙着“面纱”的地热能梦想,因为他们正在试图解开地热能的成因、分布、开发利用等种种科学技术难题。
从年会权威报告获知,地热能以浅层地温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及干热岩地热资源三种方式存在,是一种无污染、可循环利用、效率高、成本具竞争性的本土资源。
我国资源丰富,前景广阔,31个省会可利用浅层地温能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可实现地源热泵制冷61.9亿平方米,制热86.9亿方米,每年可节约1.63亿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3.9亿吨;高温地热资源发电潜力846.6 万千瓦;我国陆区3-10公里干热岩资源储量相当于960万亿吨标准煤,只要提取其中的2%,就是2014年我国能耗总量(42.6亿吨标准煤)的4040倍。
地热能的发电利用效率达73%,为光伏发电的5.4倍,风力发电的3.6倍;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开发利用,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尽管该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但它的相关工作开展远没有大家理想中的好。
自08年以来,国土部地调局开启了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累计投入经费近5亿元。
各地工作进展不一,有了初步和重点调查评价的成果,开发利用进入了个别实验性示范工程阶段,所利用的地热能在全国能耗格局中几乎忽略不见,现年地热流体开采热量约合415万吨标煤,发电装机容量2.81万千瓦,浅层地温能空调3.6 亿平方米。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调查评价、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地热资源开采主要还是停留在温泉洗浴、旅游等直接利用、低级、初放式层次,往往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未能达到综合利用、梯级利用、循环利用的最佳效益;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虽然地热能能担绿色能源大任,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未得到社会及政府层面较广泛的认知和认同,科研经费不足,阻碍地热能研究工作的快速推进。
然而尽管地热能工作只是“墙角数枝梅”,但已是暗香浮动。
例如本次大会参会人数超过预定人数近40%,说明在业内地热能已是热门话题;会上、茶歇间各位专家、学者利用一切机会交流探讨,氛围浓厚。
国家已推出河北雄县模式,集中供热以代替燃煤,建成华北地区首座无烟城;广东丰顺、江苏南通小洋口模式,利用浅层(<200m)地热能、中低温地热资源,打造“分布式地热供暖、制冷系统”以解决南方(空调)问题,还有羊八井等地的地热发电,天津市以“探矿权”为杠杆实现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单位的良性互动等等。
2013 年四部委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2014 年习近平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国家能源司与国土厅办下达了《关于组织编制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
汪集旸院士在他《一带一路地热先行》的报告中,展现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国际间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合作的远景,并告知李克强总理已批示“请规划局在考虑‘一带一路’支撑行动计划,”“请国际合作局考虑中亚和中非中心的建议。
” 2014年全国年能耗煤炭占比仍达60%,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有比例过大,特别随着供暖需求的增大,污染成比例增长,据11月29日消息,我国北方雾霾面积接近法国,北京城区pm2.5一夜飙升7陪,我国能耗格局的改变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急需清洁可再生地热能,业内期盼国家政策、社会各界给予地热能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专家学者期望关于地热能有更密集的专题学术研讨会、高峰论坛会,地热能期待自己“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来临。
(作者:刘建玉 发布时间:2015-12-2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