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1 作者:郑可轩
离开青葱校园,四〇二队是我人生扬帆的第一站。在这里,我经历了迷茫与困惑,收获着坚定与自信。带着这几年的感悟,今天,我再一次探寻自己追赶的航向。
时间回到六年前,那时我刚刚实习,遇到了80多岁还因为自己患了尿毒症的爱人出来打工的老刘工,他那拿着棍子每天坚持翻过大山去钻机编录,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善慈和祥的样子给了我深深的震撼。直到有一天他摔的满脸伤痕,矿山已无法再聘用他。他走那一天,我看着一个在大山默默奉献了近70年的地质人,一个老人,离开地质人岗位的背影,我发自内心的希望能传承他的精神,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责、献一份力。
然而,离开学校的我很快被一系列大量的工作所淹没,出野外、搞协调、做编录、写报告,住帐篷、喂蚊虫,以大山为伍、与孤寂为伴,脸黑了,皮肤粗了,心累了,感觉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这里不再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不再有象牙塔里的那种安逸舒适,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和繁琐的工作带来的束缚与压抑。回想五年来的一幕幕,真是百感交集:犹记得在40度的烈日下带着两瓶矿泉水爬一天山的我们;犹记得采土壤时逢山过山逢河过河,哪怕前面是一片荆棘,也要拿着柴刀砍过去的我们;犹记得被水蛭咬伤的伤口血如泉涌的场景。面对这一切,我有些迷茫了,现实与笔记本上那个大大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吗?
2017年金秋十月,十九大如约而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开幕式讲话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冲击着我的心灵,也为身在迷途中的我指明了方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展开我队、我局的辉煌历史,老一辈地质人找矿立功的誓言犹未远去,找矿奇迹依旧历历在目,铸造的“三光荣”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建国初期,国家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地质队缺衣少粮,缺钱少药,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大家就靠着一个信念支撑着:为国家找矿,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1965年,402队打响了浏阳永和磷矿大会战,从此结束了我省缺磷的历史,该矿年产量80多万吨,为全国著名的五大磷矿基地之一;1990年,水文二队在湘潭市探明了一处日开采量可达10多万立方米的水源地,是当时我国南方红层中已探明的最大水源地,按人均每天一百斤水量计算,可解决100万以上人口的用水问题。
站在老一辈巨人的肩膀上,回首我六年的地质生涯,雪地、雨林、绝壁……这一切的一切又能算得了什么!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加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地质事业也终将在一代代地质人的开拓进取中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年轻人的我也必须要勇担自己责任和使命,传承老一辈地质人的精神,朝着既定目标远航。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一个值得奋斗的伟大时代,人民的幸福感召唤着我们,民族的复兴呼唤着我们。地质人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地质产业转型升级,地勘单位改革临近,困难、风险、挑战在我们面前一字排开,但我坚信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而渺小,千千万万地质人的推动和实践一定会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作者:郑可轩)
——本文收录在湖南省地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征文演讲活动作品集》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