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五四”之镜照耀湖湘

发布时间:2019-05-09        作者:admin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站在“五四”百年的时空节点,穿越历史长河,抵达那战乱频仍、血雨腥风、国弱民贫的1919。

  彪炳史册的“五四”运动,它的青春要义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的回答是——“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在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眼里,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百年之前的湖湘青年,冲破艰难险阻,勇立时代最前沿,绽放青春光芒。“无湘不成军”“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这样的描述,正是那个时代湖湘青年的真实写照。

  历史如镜,照见中国。百年之前的湖湘青年,他们当年在哪里?都在干什么?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28岁的邵阳青年匡互生,冲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第一个打开曹宅大门,点燃了赵家楼烈火。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之火,由此蔓延大江南北。

  26岁的韶山青年毛泽东,义无反顾地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以《湘江评论》为利器,口诛笔伐,唤醒了无数国人。

  29岁的永州青年李达,目睹留日学生回国请愿失败后,意识到“实业救国”行不通,毅然放弃了理科专业的学习,开始专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抵制日货”……在湖南各地,刘少奇、任弼时、罗荣桓、谢觉哉、萧劲光、夏明翰等热血青年,积极参加游行活动,宣传爱国主义,强力声援北京。

  在上海和湖南两地,毛泽东和萧子升等人精心组织湖湘青年志士赴法勤工俭学。这一年,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张昆弟、李维汉、李富春等湖湘青年前往法国,探寻救亡图存的真理。据统计,1919年-1920年,全国共有1600多人赴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湖南346人。

  风雨如磐的1919年,如初升朝日的湖湘青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精心研读马列主义、远赴重洋勤工俭学、投身革命流血牺牲……他们冲出乡关,横渡广袤洞庭,跨越大江大海,与国运同进,为理想而奔,抱信仰赴死……他们有的成了共和国的缔造者,而更多的是血洒中华,生命止于青春。

  百年之际忆“五四”,当代湖湘青年当持敬仰之意、当怀感恩之心、当承“五四”之魂。

  首要的是记得。只有记得,才懂英雄志。不忘百年之前那段血与泪的历史,铭记仁人志士的视死如归;感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万家灯火、天下团圆。

  更重要的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识来时路。识得来时路,可攀未来峰。以“五四”湖湘青年为镜,照身、照心、照信仰、照情怀、照气度。从而身正心明,不畏吃亏吃苦,不惧流血流汗,心怀梦想,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传承他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传承他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摒弃“遇难则退、吃亏则避”的软骨主义;传承他们“指点江山、中流击水”的豪迈气度,摒弃“畏缩不前、患得患失”的短视主义;传承他们“艰苦朴素、求知若渴”的进取担当,摒弃“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享乐主义;传承他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和坚韧,摒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摇摆主义。只有以他们为镜,继承他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才能稳立新时代的潮头,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春夏之交,麓山含翠;洞庭极目,湘江奔流。“五四”百年之际,我辈湖湘青年,应当肩扛使命,与时代同进,与国运同行,怀青春梦想、用铿锵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有且只有如此,才不会让“五四”湖湘青年精神之镜蒙尘,才不会让青春韶华虚度。

  “五四”百年,湖湘巨变;

  “五四”精神,星火燎原。

  (来源:三湘风纪)

返回列表